中化集团下属中化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中化勘探开发公司)的项目管理一部,是中化集团最大的陆上油田项目——中化哥伦比亚项目的管理部门,30人的团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是入司1、2年的年轻面孔,学业背景覆盖了地质、物探、到钻井工程等多个专业。
初入公司,年轻员工的脸上写满了对实战的渴求以及大干一场的兴奋。如何用好这支新老结合的团队,为一线乃至整个勘探开发公司培养坚实的团队和骨干,成了摆在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师带徒”,就是老人带新人,现任项目管理一部经理肖焕钦当年就深深受益于这种企业内部的培养模式。经反复研究,他决定给每个年轻人指定一位专业对口老师,带他们从基础学起,建立起系统的学习方法。
2012年7月,“师带徒”在部门内正式实行。2013年1月底,年轻人经历了第一轮成果汇报。
现在,他们在工作中越来越如鱼得水,从读单调的报表数字,到发现其背后问题,再到剖析解决问题的多个途径或方向,乃至举一反三……年轻的团队成员已在各自的轨道上启航。
从一知半解到系统梳理
去年刚入司的颜亮,在学校时是常拿奖学金的好学生,初入公司的他却感觉有点“漫无目的”。“刚开始时给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并没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他坦言。
自从指定了聂光华这位业务老师后,颜亮的方向渐渐明晰。每天看着一线刚刚更新的数据和报表,他开始尝试从单一枯燥的数据微妙变化中发现问题。“记得肖总第一次抽查一线问题时,一半儿都没答上来。不过几周后,我参与管理的区块、井史的资料,很快就能从脑中调出来,对答如流。”颜亮十分兴奋。
近日,颜亮发现Caplle-F7井含水率从10%突增至70%,他立刻着手从工程、地质等多方面因素展开分析。“如果是工程原因,很可能是桥塞封隔失效,需要进行更换;如果是地质原因,是该井靠近油水内边界,需要采取的措施则截然不同。”颜亮及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发给了肖焕钦。相关技术人员当天就将建议反馈给了前线。“他这种积极主动、及时反馈的风格说明他已经‘上道’了”。肖焕钦满意地说。
从专业到综合的跨越
“中化的新人都是相当好的苗子!”肖焕钦对这批新人非常满意。他们在学校大都跟老师做过项目,有一定基础。
不过刚入职真刀真枪的实战着实让这批初生牛犊的年轻人有点手足无措。“在学校学习的专业面很窄。”马莎说,“我们学的地球物理方法,用数学和统计知识,研究怎样把模型做得更好,但是具体怎么解释它,那就是另一个专业要研究的了。”就像医院里拍CT片的人不一定会看CT片一样。从参与项目管理起,马莎这位向来研究拍CT片的人,开始学着解读CT片了。
为了筛选出重点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马莎的师傅赵宏亮耐心地讲授,马莎虚心听讲,师徒两人光PPT就做了不下十版。最后,马莎研究的课题在新人成果汇报中拿了一等奖。这个汇报不仅对M区块的复杂井史作了系统梳理,令评委们意外的是,还搜集到了周边不在公司权益范围内的很多井资料,并进行了详尽对比。“对今后这一区块的开发作用非常大。”评委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过程还很相当艰难的,”马莎笑着说,“不过终于学会看CT片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地球物理、油藏、钻井、原油运输及销售、项目和服务商管理……分属于不同领域的专业,在这个部门中的分布“既要专又要统筹”,用项目一部副总经理周吉生的话来说就是:“石油行业有一百多个大专业,而在中化哥伦比亚项目中,每个人至少要跨四个专业,有的甚至不止四个。”在日久天长的实践和研究中,徒弟和师傅一起,完成从专业到综合的转型。
从单枪匹马走向协同作战
“师带徒”纳入到了项目管理一部的制度化管理中,师傅们根据徒弟的专业特点和底子确定一项和平时工作紧密结合的研究课题,新员工学习和适应能力在这种研究与实践并重的方式中日益体现。
每天早上,黎红胜的工作从参加项目前线与总部的电话会议开始。“前线的几位中外方员工,加上总部的技术人员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过去一天的问题,部署新一天的工作。这就像每天必打的一场综合会战。”黎红胜说。作为钻井专业技术人员之一,黎红胜要跟很多专业的同事配合。钻井出现的问题,他要协同前期勘探小组做技术分析,和老师们一起分析问题,研究方案,以预示下一步风险。“作业者项目事务繁杂,要求我们必须以团队合作的心态做工作,再牛的人单枪匹马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在油田时,一个人要独当一面,至少要历练十年。中化勘探开发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我们通过‘师带徒’等系列培养模式,力求缩短这个周期,用五年甚至三年就让年轻人出徒。”肖焕钦说,“给有梦想也有追求的年轻人创造成长和发挥空间,更为勘探培养优秀的后备军。这是中化的平台,更是他们展翅高飞的舞台。”
作者:赵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