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三十不学艺”,他却在四十不惑的年纪,从一个“跑船的”,单枪匹马投身于前路未卜的地产行业。
“输不可怕、怕才丢人”,他不知疲倦地从零学起,修成业界响当当的“大师”,在百年繁华的上海滩,扯起了中化地产的大旗。
“以和为贵”,他深谙优势互补、为我所用之道,合作方上下对他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他是中化地产的一张名片。
“潮流总在不经意间变化”,他却始终秉持理性创业的信念,敏锐地捕捉着稍纵即逝的机会……
他就是方兴地产副总经理贺斌吾,“他的影响超出了中化集团的范围。”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方兴地产董事长罗东江如是评价。
一晃“爬楼”二十载,贺斌吾早已过了耳顺之年,在黄浦江边,看着自己一件件“作品”逐渐从图纸走进现实,他却一如当年一般,初心未止,为自己深深热爱的事业,忙碌着,奋斗着。
一人撑起一片天
船员出身的贺斌吾,曾在海上摸爬滚打了十年之久,那时的他属于“异类”,既不喜欢打牌、也不喜欢喝酒,“我很想学英语,但那是正处于历史敏感时期,所以我就读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靠着这样的“狡猾”,贺斌吾把船上能找到的书几乎都背了下来,并成功转型为技术人员。
1983年,贺斌吾所在的船运公司与中化就化肥灌包业务开展合作,贺斌吾成为合资公司的牵头人,正式与中化结缘。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资公司把目光又投向了房地产市场。1992年,贺斌吾带着200万美元从香港只身回到上海。成功拿地之后,没有任何项目建设经验的贺斌吾,刚刚敲定一家合作伙伴,项目却因为产权问题差点泡汤。“这块地的产权出现了纠纷。”紧急时刻,贺斌吾马上找到拥有产权的那家企业,说服其加入到合作中来。多一家合作单位,就多一份沟通的成本,贺斌吾居中协调,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政府资源丰富的合作方负责与政府沟通,有建设经验的合作方负责项目建设,而我们则发挥理念先进的优势,负责产品的设计和销售。”
项目所处的陆家嘴,当时只是一片空白的处女地,然而,凭着对陆家嘴金融集聚发展的预判、靠着港式住宅理念的引入和创新,贺斌吾大胆采用领跑策略,在周边住宅价格每平米仅3000多元人民币的情况下,确定了1500美元/平方米的高价。“我们当时组织了酒会、在媒体上大力宣传,这些今天普通的营销手段,当时却开了行业先河。”借着这股“新风”,项目销售异常火爆,公司还趁热打铁地拿下了新的地块,开发为住宅项目。
然而,1998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让住宅项目的销售停滞,“两年的时间,一套房子都没卖掉。”原本人来人往的项目现场突然门庭冷落,让贺斌吾体会到了房地产市场的阴晴冷暖。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住宅项目冷清的同时,商业地产项目却卖得异常地好,“我们都是把一栋大楼整体卖给一家公司。”时下耳熟能详的“总部经济”概念,在当时完全是个“新鲜玩意儿”,“房地产项目也要多元化。”贺斌吾精准预测到上海经济发展将催生总部办公需求,于是又打开“一扇窗”。商业项目的热销带动了住宅项目的销售,整个项目最终收获了可观的利润。
初战告捷,让方兴在沪上的房地产市场闯出了名堂,项目的运作方式也取得了市场的普遍肯定,成为业界“标杆”。他所带领的团队,为日后方兴地产的上市和持续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力求合作求共赢
时光倒退20年,可能没有人能够料想到,中化的地产业务会在上海这座特大型国际都市达到现在的影响。“房地产这个行当,靠自己单干,是永远做不大的。要靠自己和公司的‘为人’,把大家聚拢在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这就是贺斌吾的秘诀。
2000年,黄浦江两岸原有码头仓储用地将进行城市功能转换,别人不看好的地方,在贺斌吾的眼中却是“皇冠上的明珠”,“以前码头旁边非常吵、环境很差,没人愿意来,但这里的位置太好了。”而且,贺斌吾看重的不仅是这稀缺的地块,还有上海港务局(现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这个难得的“联姻对象”,“只有发展理念相同,合作才能长久。”
在与合作方的沟通中,贺斌吾讲究的是“合作诚意”和“换位思考”,“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别人,靠的不是强硬的手腕,而是换位思考的艺术。别人一开始不接受你的观点不要紧,可以找准机会、换个方式再提,只要你是真心为别人着想,慢慢地,大家都会接受你的观点。”贺斌吾说。
不去刻意争夺主导权,而是处处替别人着想,让贺斌吾赢得了对方的全面信任,“我们并不控股,大家却一致推选我做合资公司的总经理。”
“好比我们每家都需要垃圾桶,但谁家都不希望把它放在自家门口,但如果你能把垃圾桶变成一盆花,大家都会抢着把它放在家门口。”随着合作的深入,贺斌吾开始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项目(简称“上海国客”)上“施展拳脚”。
“项目所在的上海北外滩区域,自上海开埠以来就是航运业集中的地带,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脚步的加快和上海在国际航运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势必会带来对此类商业物业需求。”基于这样的判断,贺斌吾果断决定以邮轮经济为抓手、航运企业为主要对象、吸引国内外企业巨头进驻为项目开发方向,并用其坚持的合作信条,建立起一支集国内外知名设计团队、咨询顾问、施工单位等优质资源的项目开发组合,“有困难大家一起扛,有肉大家一起吃。”
贺斌吾的合作精神和专业能力,不仅深受合作各方的好评,还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各级官员的认可,新的合作项目“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简称“上海国际航运”)也顺利启动。就在项目启动建设的一周后,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将上海国际航运项目又推到了国家级的高度。可以说,北外滩之所以能够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部分,正是得益于上海国客和上海国际航运两个项目打下的基础。
这两个项目的开发,不仅让贺斌吾一举为中国商业地产开发的大师级人物,更让方兴地产成为业内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得道者多助,这就是合作的力量。”其时,光参与上海国际航运项目设计的单位就有10余家之多,贺斌吾总是能够不断地发挥各家设计师的长处,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通过反复比较、互动、讨论,以取得最理想的设计结果。
砥砺创新筑杰作
还在做船员的时候,贺斌吾就很喜欢照相,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总要四处逛一逛,把自己喜欢的各种建筑拍下来。自发性的热爱,是他日后创意不断的源泉。
在上海国际航运项目西南的一角,有一幢四层用现场仓库拆迁得来的红砖砌就的小楼。这就是上海国客、国航项目的办公场所,也是各种创新设计和独特理念的发祥之地。在这幢楼里,大家提起贺总,更多是称他为“超人”,因为他好像“永动机”般24小时都在工作。不管在全球哪个时区,无论是在亚洲、欧洲或是北美,参与项目工作的人员上班时,经常会收到来自贺斌吾的消息,而他们下班时提交的各种报告图纸往往在第二天也都会及时得到反馈。
贺斌吾之所以被尊为“大师”,不仅仅缘于商业运作的成就,还在于他对创新理念和先进技术的不懈追求。“东西都在他脑子里,像集成电路一样,他不是就项目而论项目,而是用一种超然的操盘理念。”2005年来到项目的方兴地产左文生对此钦佩不已,“他作为高管,却事无巨细、了然于胸,而且创新点子最多。”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数码相机的公司,却在最近申请破产,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重视创新。”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由盛及衰的历程,让贺斌吾更为看重创新,“标准化易于管理,却造成固步自封,无人关心市场的变化。就像房地产市场,同样是写字楼,今天可能大家都觉得小楼好,可能过一段时间又觉得摩天大楼好,所以脑子要一定要快,看到一块地,马上要想到一年以后、五年以后、甚至是二十年以后会怎么样,这才叫有创新的激情。”
但光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理性创业要像猎人捕猎一般周密,把所有风险点都考虑到。”恰当地掌握理性和激情之间的平衡,是贺斌吾成功的另一秘诀,“市场不好的时候,要充满激情;市场好的不得了的时候,一定要理性。”
在上海国客项目中,贺斌吾创造性地提出了立体开发滨江空间的思路,既解决了客运站、公共休闲、景观营造和商业开发的空间分隔,又巧妙地取得项目开发收益的最大化。这种大气、精致的规划令不少专业人士叹为观止。他规划的国客项目约80000平米景观绿化和国航项目约20000平米的港池景观水域,既提高了办公楼群的价值品质,也最大程度上丰富了滨江景观,被上海市市长韩正称为“西绿东水”。此外,江水冷却集中供冷系统、波浪形超宽双层幕墙、幕墙/中庭/采光井配合层高设计的自然采光等种种节能环保生态,创造了上海的多个第一。
在上海市实施黄浦江两岸规划十周年之际,规划部门特意将规划实施评估研讨会放在上海国际航运项目现场进行,将北外滩开发与百年历史的外滩和堪称中国改革开放代表的小陆家嘴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方兴地产的项目还在不断扩展,贺斌吾的工作也越来越多,但在他的脸上,似乎永远也看不到疲惫的神态,“我看这些项目,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只要不出差,每天到项目现场,爬到正在建设的大楼之上,依然是贺斌吾的习惯,即便周末也不例外。他总是随身携带着手电筒、照相机、量尺等一众“必备利器”,不断地寻找着问题,“保证每周要把所有楼层爬一遍。”和记者边说着,贺斌吾已经走到项目的一角,扒开围布,拿起手中的相机,不停地拍着。
作为中化集团地产板块的元老,贺斌吾依然如二十年前初尝沪上房地产市场滋味时一样的勤奋,“我还是原来的我”,正是这份初心,让他创业的梦想生生不息。
作者:唐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