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化江苏有限公司(简称中化江苏)的四年时光,董建华用“如履薄冰”来形容,而这也是这位“救火队长”二十多年工作的切身体会。
1989年7月,学西方会计学的董建华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中化集团,“中化的国际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总部财务部工作三年后,董建华被派到加拿大,三年后回归,期间一直从事财务工作。2000年,是老董职业生涯的转折点。33岁的他,受命来到山东的一家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当时那家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在历经千难万险后,董建华带领员工走出了困境,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八年后,“救火”成功的老董调回总部,用他的话说,“在外漂泊八年,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了。”
然而,回家不足两年,作为“救火队长”的老董又回到了经营一线。2009年7月,董建华被任命为中化江苏总经理。此时的中化江苏正面临严峻挑战,经营业绩大幅下滑,业务骨干大量流失,还有一系列历史遗留的财务、法律问题。“这又是一趟赴汤蹈火的征途。”事业的责任和担当又一次点燃了董建华的壮志豪情,在出差途中的他一接到集团的通知,就马不停蹄地直接奔赴南京。
快马加鞭未下鞍
中化江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这家成立于1973年的外贸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石油贸易、化工原料、农药、医药等四大贸易业务。2008年底,中化集团内部进行业务整合,中化江苏的石油贸易、化工原料、农药三大主要业务被剥离出去,加之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外贸行业整体萎缩,员工们都说,公司“前景一片黯淡”。
“董总接手时中化江苏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低谷期。业务整合,造成很多管理部门的人员都换了,大家心理上受到很大冲击;领导班子的调整较大,经营上也是低谷期;原有的官司、经营潜亏等遗留问题在这个阶段全部暴露出来。一些重要事业部呈整建制流失,2/3的业务骨干都离开了。而我们招聘的新员工基本是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还很缺乏,真是青黄不接,员工士气普遍低迷。”中化江苏副总经理徐育宏说。
千头万绪,百废待兴。这就是老董上任之初面临的棘手问题,秦淮河的月光陪着他,熬过了一个个无眠的夜晚。
在充分调研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董建华果断做出决策:首先解决生存问题。“医药产业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集团将中化江苏定位于医药经营,那就集中所有力量,专注于开拓这个领域”;“没有师傅,公司管理层就手把手教徒弟,带领新员工一起往前冲。”
“董总当时分管几个业务部门。部门开例会,他每次必到,听取汇报,及时部署。开始我们的业务不好,董总就指导我们如何挑选有竞争优势的商品,如何扩充业务内容,手把手地教,一点点地带,更是我们的师傅。”特殊化学品部员工查燕十分感激。
不仅亲自指导,老董还领着新业务员走访一线市场。“董总喜欢周末出差,这样就多了两个‘工作日’,还不耽误日常其它工作。记得一次去田间考察中药种植基地,当时刚下完雨,地里一片泥泞,大家深一脚浅一脚,鞋子都陷到泥坑里。”中化江苏业务员如是说。
就是这样“深一脚、浅一脚”,董建华带领着新员工摸到了门道,闯出了一条路子。几年下来,中化江苏的员工队伍焕然一新,一匹匹“黑马”迅速涌现、崛起。目前,中化江苏有8名年轻员工走上公司中层管理岗位,成长为公司骨干。
破解未来发展难题的同时,董建华还要解决遗留问题。2009年,有两桩因业务风险引发的诉讼像悬在公司头顶上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面对困难局面,董建华快刀斩乱麻,多次向相关部门登门汇报情况,与对方真诚沟通,达成共识,最终妥善解决了遗留问题。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化江苏的业绩迅速回升,2009年到2012年的三年期间,中化江苏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当期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57%。
风物长宜放眼量
熬过了“求生存”的阶段,董建华快马加鞭,朝着“谋发展”的道路迈进,“中化江苏如果没有实业作支撑,仅仅依靠医药贸易,发展将会受到很大制约,经营仍然会出现大的波动。要实现长远而稳健的发展,就必须走实业与贸易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化江苏的转型之路困难重重、荆棘丛生:一方面,公司医药业务仅局限于医药原料和中间体的出口贸易环节,基础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医药业务的门槛非常高,投入产出时间跨度非常长,对于仍未脱困的中化江苏而言,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规划必须得做好,必须得坚持,哪怕是‘饿着肚子’,我们也得搞规划!”老董态度坚定。经过战略研讨,中化江苏全体员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由传统医药贸易型企业向集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综合性医药企业”的转型目标。
确定了方向,剩下就是不渝地坚持。经过四年的规划发展,中化江苏成立了具备GSP资质的下属药业公司,国内医药业务实现了从零到有、从有到大的快速发展;进口产品注册三年签约品种达到37个,向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递交6个,公司业务结构也发生了良性变化。
在稳步推进战略的同时,董建华加快了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气神,对于凝聚员工共识、增强团结协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化集团的成员单位,中化江苏新员工较多,更是要大力宣贯中化的企业文化,使其真正成为每个员工的行动指南。”四年来,老董按照这个标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并形成了融合中化集团企业文化内涵、兼具中化江苏特色的亚文化。2012年,在内部员工的众多提议中,中化江苏确定了“登高望远,勤信为商”的精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坚定了发展信念。
踏遍青山人未老
四年来,老董瘦了,黑了,也明显地老了。昔日乌黑浓密的头发随着岁月渐渐稀疏了,白头发越来越多,唯一年轻的还是那颗奋斗的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工作中,老董浑然忘我,是个不顾家的汉子;生活中,家人却是他最大的牵挂。“加入中化24年来,有16年是在外面奔波,要说不想家那是不可能的。随着年龄增长,想得就更多了。但忙起来就好多了,所以我就尽量让自己忙起来。”
工作日,早上6点,老董准时从租住的小房子出发,坐上地铁。离单位还有几站时,他走出地铁,步行半个小时到单位。“按照规定,董总是可以由司机接送上下班的,可他就死不同意。”行政部员工说。原来,行走的习惯已然成为老董工作之余的乐子。
到了周末,有时面对着空荡荡的办公室,董建华也卸下疲惫,换上运动鞋,开始自己的“微旅行”:他习惯性地拿出一份地图,地图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叉”。“到南京四年,董总一有空就会开始他的‘走遍南京’计划,揣上南京地图,坐上公交车,去完一个地方回来就画上叉,现在没有画‘小叉’的地方越来越少,整个南京城基本都走遍了,对南京城比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还要熟悉。”中化江苏员工汪春生说。
在中化经历的24年时光,董建华内心充满着感恩,同时也更加淡定,“有挑战、有困难,但都会扛过去。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中化江苏现在的挑战仍然很多,但我们有信心和勇气闯过去!”
作者:梁栋 卞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