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星期,制种玉米开始陆续抽雄,我们就要马不停蹄地在各个基地之间跑,”见到于秀萍的时候,她正在去公司位于甘肃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的种植基地的路上,“今年我们共有5万亩的种植基地,得全部跑一遍。”
“5万亩都要跑过来?”
“是啊,管质量不去实地查看怎么掌握情况?”看见记者一脸吃惊的样子,于秀萍呵呵一笑,“最多的时候有近10万亩都得跑。每年10月到来年3月,我们在实验室做检测,4月到9月就一直在地里。”
甘肃张掖因地理条件优越,是我国玉米主要制种区之一,常年制种面积约为100万亩,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40%以上,能满足我国近2亿亩大田玉米生产用种,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繁育基地。
1996年,中化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奔赴大西北,成为发现和开发河西走廊制种业的先行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制种业在张掖乃至河西走廊都成为“黄金”产业,仅张掖市就有从事玉米杂交种生产的企业70多家。在张掖境内山丹军马场长大的于秀萍对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农学专业出身的她也热爱着这份事业。
1998年,于秀萍加入中种公司的西北创业大军,成为中种公司西北生产基地最早的一批质检技术员,也是公司的第一个种子水分测试员,负责测试农户交付的种子水分是否达标。
“这项工作要在几天之内完成来自千家万户的上万份种子样本检测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还常常要面对农户的误解和责难。”现在想起来没什么,但那时候只有二十几岁的于秀萍常常感到很委屈,但是她也意识到“作为一个质量控制岗位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为此,于秀萍一面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一面积极学习与农户的沟通技巧,她的检测结果在农户中的公信力越来越强,慢慢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于秀萍的亲繁质控部还负责玉米亲本的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由于种子生产有严格的隔离要求,亲本田大都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交通不便,往往要先乘车然后步行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才能到达。”在初夏时节的田间地头行走,于秀萍一边跟记者说着话,一边看着地里玉米的长势,并不时地走进地里一下拔出玉米间的杂株,动作熟练得就像个经验丰富的农民。她告诉记者,刚开始做这项工作时,长时间的行走把脚底都磨破了,每年夏季的田间工作,要克服天气炎热、蚊虫叮咬、枝叶割伤等种种问题。“玉米制种可不同一般的大田生产,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要做到什么程度,都影响着种子的生产质量和产量,制种技术员必须要进行及时的监督与指导。”
有人算过,15年里,于秀萍和她的团队成员深入测试点近32万个,行程超过16万公里,累计完成了百万亩的亲繁和制种,上百个品种的全程质量管控,成为了中种玉米事业名副其实的核心骨干力量。由她编制的适合西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种子生产操作规程和种子加工流程》,为公司相关业务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规范化参考。
“其实我们这个行业里,每个岗位都很辛苦,有的技术员常年都住在农村,有人开玩笑说我们是‘拿工资的农民’。”于秀萍谦逊地笑了笑说,“大家这么辛苦工作,就是希望从我们手中出去的玉米种子都是最优良的,为粮食丰产、农民增收作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李琛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