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上海
1月9日20时48分,曾任中化上海进出口公司副经理、104岁的钟韵明同志永远离开了我们。钟老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更是一位让人敬佩的老人:他一生跌宕起伏,但始终乐观豁达,一直心系公司的发展。钟老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1907年11月,钟老出生于四川广安。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无力抚养在家中排行老六的他,出生六个月后,钟韵明便被过继到亲戚家,这才有了读书的机会。此后,钟韵明有幸就读于广安中学,成为邓小平同志的校友。
上世纪30年代初,满怀着救国救民的志向,钟老参加了抗日救国训练班。在投笔从戎之初,他还留下一段佳话。当年,钟老参加了赫赫有名的抗日部队十九路军。名将蔡廷锴见钟韵明一表人材,便问他为何要参加这支部队。钟韵明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蒋介石不抗日,你抗日嘛!”蔡将军喜出望外,当即取出笔墨,写下“提倡国家观念”六字赠予钟韵明。此后,钟韵明被编入十九路军七十八师教导队受训。之后,在陈同生同志进步思想的影响下,钟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潜伏”国民党内部长达12年。在那错综复杂、充满白色恐怖的环境里,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斗智斗勇,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后,钟韵明调任总部设在上海的华东机关干部高等学校,上海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从部队转业后,钟韵明被调至中国粮油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担任副经理,成了新中国外贸干部中的第一批骨干力量。1961年,钟韵明调任中化上海进出口公司任副经理兼党委委员,从此在中化上海工作一直到离休。
从1967年起,钟韵明遭遇文革带来的一场劫难。造反派对他进行“三堂会审”,并要求他提供详细的材料。面对压力,钟韵明坚定地表示:“我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真金不怕火炼!我要接受这场考验!”造反派见“审查”失败,便勒令钟韵明下基层从事重体力劳动,被折磨得筋疲力尽的他因此患上多种重病。
“在我吃尽苦头时,一封由博古同志在1938年写的亲笔信再次救了我!”钟韵明对这封信怀有深深的敬意。原来在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间,都是这封信使他脱离险境。这封信写于1938年夏,由当时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工作的周恩来、陈绍禹、秦邦宪(博古)三位同志联名为钟韵明写的转组织关系介绍信,由博古亲笔书写。正是博古同志的这封信,钟老才得以平安度过文革,重新回到中化上海工作。
“我在战场上为国浴血奋战,充满激情,离休生活自然也是不能平平淡淡地度过!”1984年,钟老经组织批准离职修养,解甲归田的钟老把学习当作了继续革命的加油站。1985年,欣闻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成立,78岁的钟老毅然成了首批“皓首学童”。
有一年冬天,气温骤降,寒流来袭,班里的“同学”比平时少了好多,班主任认为不可能再有学员来了。岂料,就在这时,钟老却准时出现在门口。班主任担心地说:“钟老啊,像这样的天气,您就别来学校了”。“没关系,这不挺好吗?学习能给我力量哦!”钟老用浓重的四川话乐观地回答。
钟老始终觉得,“一个老年人应该有追求,有追求生活就有乐趣,人就不会感到孤独、悲哀,身与心就能得到较好地发展。”老人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十余载的“求学”生涯里,钟老从不让他人帮他背书包,无论刮风下雨都不能阻挡他去老干部大学上学的热情,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留下了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身影。
在勤习书画的同时,钟老也时刻关心中化上海的发展。2009年,中化上海建司60周年时,103岁的钟老为公司书写“再创辉煌”四个大字,寄寓公司实现新的发展。钟老在离休后,还积极参加公司党支部组织的民主生活会,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年过百岁的他还主动参加学习动员会,认真做笔记,参与支部活动。另外,钟老非常关心青年团员的成长,多次参加公司组织的青年团员联谊会,向青年团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青年团员积极进取,为国家多作贡献。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钟老积极响应公司号召,以自愿交纳3600元“特殊党费”的方式支援灾区人民。
钟老一生轻名利、重情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理想。今天,我们用鲜花、眼泪和哀思,写下对钟老的怀念;明天,我们会把钟老的精神发扬下去,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