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员工感言

从“奥运三问”说起

时间:2008-09-09     来源:集团公司
视力保护色:

集团公司会计管理部 袁志强

  在中文词典里,“奥林匹克运动“作为“Olympic Games”的翻译始终是个舶来品,并不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列。在100年前也就是1908年的一天,在天津举里办的第6届全国田径运动会闭幕式上,主办方用幻灯片放映了当时正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盛况,立即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受到“奥运会”这一新事物震动与启发的南开大学学生投书《天津青年》杂志,发出了到今日仍被人津津乐道的“奥运三问”,即“什么时候中国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中国能获得奥运会金牌”、“什么时候中国能举办奥运会”。

  时过百年,这些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已在几代中国人的艰辛努力下全都成为了现实,其中两项目标的实现时间更早一点。

  1931年,日本关东军威逼利诱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但刘愤然拒绝:“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做马牛。”他公开声明将以中国运动员身份参赛,最终在少帅张学良的资助下得以成行。当时的美国媒体写道,“刘长春,中国4亿人的唯一代表。”遗憾的是,由于舟旅劳顿,刘长春未能进入决赛。但1932年这一瞬间被永远定格,标志着中华民族迈出了走进奥运赛场的第一步。

  时隔52年,第二问的答案才终于得出。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开赛的第一天,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一个曾经做过赤脚医生和供销社售货员的人,获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史上“零的突破”。

  而最后一问,则定格在2001年的7月13日。当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第三个问题终于在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后拨云见日,有了圆满的答案。

  如今“奥运三问”后面的问号已经转换为叹号,然而“奥运三问”决不会就此结束它的历史使命,从人们的脑海中淡忘。百年前的中国遭受列强蹂躏,国力衰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国人能勇敢地发出“奥运三问”,展现出中华民族渴望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和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更高的精神。百年后的今天,北京已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这决非一己之力,也非一日之功。它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展现了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坚强性格,是我国国力显著增强的直接体现,更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良好成果得到世界认可的体现。

  “奥运三问”蕴含着“挑战自我、勇往直前”的深刻内涵,它必将激励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敢于梦想,敢于挑战,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勇敢地坚持。有了这种矢志不渝追求成功的精神,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迎来实现更大梦想的那一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