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 员工感言

忆六、七十年代化肥对日贸易

时间:2010-03-20     来源:集团公司
视力保护色:

离退休干部部 于志远

  岁去弦吐箭。转眼中化集团已经走过了60年风雨。回首这其间经历的点点滴滴,让人十分感慨,其中上世纪60、70年代化肥对日贸易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的化肥工业是在旧中国遗留下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生产能力差而且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建设需求,因此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化肥。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落在了中化肩上。上世纪50年代,公司顶着国际上“封锁禁运”逆流的压力,积极开展和扩大民间贸易,成功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化肥进口任务。到了60、70年代,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在这其间,公司在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同时,更为促进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

  上世纪60、70年代是世界化肥生产、消费状况快速发展变化的阶段。比如1960年—1961年年度化肥(氮肥)的生产量为1019万吨,而到了1969年—1970年度已涨到3122.8万吨,猛增了三倍。这个时候的世界化肥产量已经远远地供过于求。由于化肥生产上的严重过剩,引起化肥(氮肥)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化肥市场一片混乱。由于化肥推销不出去,搞得美、欧等西方大生产厂商非常狼狈。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化肥进口国有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国,但这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没钱买化肥。因此国外的化肥大生产厂商都想靠我国进口化肥,以解决生产过剩问题。于是,世界上主要的化肥生产商特别是日本的生产商天天给公司来电报,要求到北京谈判。记得那时日本厂商报500万吨的氮肥供量,这个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国际环境虽然与5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依旧猛烈,特别是我们的邻国——日本,当时执政的佐藤政府反华态度尤其猖獗,多次挑起如“制造两个中国”、“拒绝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入境”等事端。而佐藤政府又试图搞政、经分离,企图一手与我国做生意赚钱,一手继续反华。

  当年开展业务可和现在不一样,每一次与外商谈判既要争取合理的价格,又要从国家外交大局考虑,真算得上是斗智斗勇。在当时国际化肥市场供大于求,生产厂商有求于我国,同时反华势力猖獗的情况下,我们制定了对日本化肥谈判的策略和原则,即以我为主,首先满足政治友好的商社和团体;其次尽量分散订购满足小厂商,孤立、排斥一些大垄断商社和集团。于是,我们对那些暗中帮助佐藤政府反华的大集团公司,从中日贸易名单中排除出去。

  于是在60、70年代的化肥对日贸易中,我们既订购到国家所需要的、价格合理的化肥,又团结了日本中、小企业和商社,尽量孤立、排斥一些大垄断商,对日本佐藤政府反华也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1970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国际贸促会代表团和松村谦三访华团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对日贸易四原则”,其中特别强调经济要服从政治。周总理的讲话,对日本贸易界震动很大,加之大企业集团在对我国的贸易中尝到了闭门羹的滋味。于是,1970年5月11日,日本贸易界三井、三菱、住友等六大公司宣布接受周总理提出的四原则。这在当时算是一个不小的外交突破,作为国家重要的外贸企业之一,中化在这其中也作出了不少贡献。

  有人曾说,“生活是传承,也是创新”,我觉得工作和事业也是这样。对中化这个已经走过60年风雨历程的企业来讲,今天意气风发的新一代中化人坚持创业精神的同时,不断奋勇创新,中化未来一定更加辉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