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记者于文静)近日,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将大幅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准确性,有助提高育种效率,杜绝假种子危害。
育种周期缩短近一倍
中种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辉辉博士表示,目前业内判断水稻种子真实性通常采用国标推荐的24个SSR标记检测结果,而新的水稻基因芯片能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约5000多个位点来判断,可使品种真实性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同时,该基因芯片在育种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优势,能准确判断育种中间材料的背景并对其精确控制,从而帮助育种家根据需要快速选择材料特性,显著提升水稻育种效率。
“传统育种周期长、不可预见,全凭育种家的经验和肉眼筛选。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可把大田搬到实验室,进行大规模精准筛选,排除95%以上的单株,剩下少量单株种到大田,大大减少了田间工作量。”喻辉辉说,原来一个品种平均8到10年的育种周期,现在只要3到5年就可完成。
水稻基因芯片的成功研制,是中种公司联合科研院所,打造商业化育种体系取得的突破之一。近年来,中种公司立项投资50多亿元建设国家级种子生命科技中心,采用基因等高技术手段,依靠商业化育种模式,加快育种进程,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保障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
种业创新迫在眉睫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近年来,我国种业虽取得一定发展,但因起步较晚,品种选育和推广水平较低,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测算,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贡献率为52%,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占43%,而发达国家在60%以上。
“企业总体上育种创新能力较低,品种多乱杂问题突出;种业集中度较低,企业多小散问题突出,这是当前我国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中种公司副总经理田冰川说,全国仍有超过7000家持证经营的种子企业。
同时,民族种业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种业前十强基本已全部登陆中国,范围涉及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和蔬菜、油料等经济作物,部分外资企业正积极进入水稻作物种子领域。业内人士指出,一旦粮食作物种子市场、品种选育和种业体系被外资掌控,我国将付出巨大经济代价,并难保粮食安全。
去年4月,我国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将种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要求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科技兴农、良种先行,从保障农产品安全供给和提升三农工作的全局高度,对种业科技创新进行具体部署。
构建商业育种模式打造种业“航母”
“我们与跨国种业巨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研发环节,要缩小差距,迎头赶上,除了要加大研发投入,关键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育种运作模式。”中种公司总经理张学工说。
作为我国唯一一家以农作物种业为主营业务的全国性“育繁推一体化”中央企业,中种公司以农业种植需求为导向设定育种目标,以高端育种平台、一流育种人才和技术、全球种质资源为基础,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现育种资源集约化、育种流程工厂化、育种数量规模化、成果激励市场化。
通过搭建商业化育种体系,中种公司培育出多个水稻、玉米优良品种。累计审定自主研发玉米品种28个,水稻品种31个,其成员企业经营的5个水稻品种、2个玉米品种和3个小麦品种入选农业部2012年农业主导品种,3个品种被认定为超级稻。公司在全国建立总面积近60万亩的五大优势生产基地带,年生产优质商品种子约1.9亿公斤。近三年累积推广种植面积1亿亩,成为保障我国供种稳定的核心企业。
“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从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两方面进入全球种业前十,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国家战略中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张学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