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四位企业家代表围绕“弘扬企业家精神”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在主持见面会时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热爱祖国,勇于创新,诚信守法,具有国际视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四位企业家代表,他们其中既有国企的负责人,也有民营企业家,请他们围绕弘扬企业家精神这个话题与大家进行交流。这四位代表是: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高宁先生;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先生;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育先先生;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先生。
宁高宁在回答中国日报记者关于中央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转型的问题时指出,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的出身,一个是老外贸企业,一个是老化工部下属企业。但是今天面对这种国际国内形势、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产品、技术的提升,我们面临着必须转型的局面,转型本身不是一个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关乎生存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中国的企业都面临类似的情况。
宁高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观念上的变化。比方说过去我们认为引进技术是可以的,现在变了;过去我们认为出口是好事,现在也变了;过去我们认为对外投资是好事,现在也变了。各种变化,对企业的经营方式提出了转变的要求。比如我们化工行业,精细化工大约有10万种产品,真正中国公司能自主做的不到一半。现在这个问题就成为对我们的挑战,过去我们以为可以逐步引进、逐步学习、逐步研发,但今天可能就要下更大功夫。当然,有很多创新模式,但今天我觉得科学技术的、研发的、原始创新的应该是第一位。创新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创新,但是我们今天说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而且不单单是一个个别的、偶然的、碰运气式的技术创新,而是企业一定要变成一个高通量的创新机器。中化集团提出了“科学至上”,没有新技术不投资,没有新产品不投资,不再去做无谓的并购和扩大规模,而是完全以技术创新进步为主要发展标准。对中化集团来说,我们也有很多的历史经验,不管是农业化学、材料化学还是石油化工,任何目前盈利还不错、还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都是因为在历史某个阶段上有技术创新的结果。现在,依靠大宗产品基本上很难生存,因为有太多成本竞争、规模扩大、产能过剩的问题。
宁高宁表示,当然,创新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从企业组织来讲,要想去创新,基本上就是改变这个企业,而不是简单设一个部门、搞一个研究院、做一个转化,这是肯定不行的。要从创新的主体、创新的路径、创新的文化入手,中化把这个叫做“创新三角”,必须要改变这个组织,改变评价体系,改变组织结构,改变用人模式,这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对我们来讲,还要保持企业不断的盈利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调整改变。从中化集团自身经验来讲,创新不怕晚。现在创新会不会太晚了?别人都创新好多年了?我们不怕晚。中化集团在三年的创新转型过程中,已经尝到了很多的甜头,比如我们一个杀螨虫的药品,因为确实有原始突破,生物性无残留、无毒性、成本低,上市一年之内就把市场拿下来一大半,一个小产品一年就几亿的盈利,这就是创新带来的,这样的例子我可以举很多个。所以,虽然我们创新转型时间不长,但受到了很多的鼓励,尝到了甜头,我觉得应该继续将我们整个组织转变成一个创新型的组织。
宁高宁强调,目前中化、中化工加在一起,原创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带来的销售不到30%,需要逐步提高这个比例。化学很有意思,化学是可以创造新物质的行业,它可以把过去不存在的物质合成,创造出新物质,这个新物质在世界上就会起到很好的新作用。所以,中化集团希望沿着科学至上的路径,全员、全体、全方位地向着目标去转型,当然,我们也会和国际上大的好的化工企业对标,希望未来不仅仅是规模,在创新力上也能够达到世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