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务动态

三十二年后,“膜”术再升级

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时间:2024-07-09     来源:中化环境
视力保护色:

6月24日晌午,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走出人民大会堂。刚刚结束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揭晓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他与另外两位院士领衔开发的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2年了呀。”作为高从堦的“战友”和该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下称杭州水处理)首席顾问杨波看着红底金字的获奖证书,感慨万千。

高从堦会心一笑。1992年,也是在这里,也是凭借精湛的“膜”术,他第一次捧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证书。彼时他正当盛年,如今已满头银发。而杭州水处理——他们共同战斗过的地方,见证了两个一等奖的“膜”术升级之路。

创新:串起一个“膜”术师的梦

有一种“膜”术,可以把海水变为甘泉、让废水化为清流,这便是石油和化工行业普遍应用的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是海水淡化、超纯水制备、药品纯化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对保障民生用水以及石油和化工、半导体、医药等工业用水安全意义重大。

我国在膜技术领域曾长期落后国外。为解决淡水紧缺的问题,高从堦自1967年起便积极投身于海水淡化领域,1970年进入杭州的海水淡化研究室(即杭州水处理前身),怀揣着一个“膜”术师的梦,开始了他和团队的创新之路。

从最初的高性能醋酸纤维不对称反渗透膜,到三醋酸纤维素(CTA)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再到在国内首次推出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高从堦带领杭州水处理研发团队不断将“膜”术投向现实。团队开发的CTA中空纤维反渗透膜不仅实现了此类国产膜的从无到有,而且性能优异,风靡一时,迫使国外产品降价30%至50%。这一成就为保障我国用水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于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问鼎国家科学技术奖后,高从堦和研发团队并未就此停下脚步。他们携手学界、业界有志之士,继续攀登科技高峰,着力开发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历经多年攻关,项目团队实现了新型膜分离原理、膜材料制备、膜法水处理及膜固废后处理全链条技术与工程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建成了超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国际第九;实现了芯片超纯水分离膜国产化;解决了相关药企药物高纯化等难题。

以海水淡化为例,32年前,反渗透膜脱盐率能达到95%已算行业领先水平,但彼时该膜所产的水仍然略有苦咸味。如今,杭州水处理研发的新型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实现最高99.8%的脱盐率,膜通量大幅提升,装置处理规模从上世纪90年代的百吨级,发展到后来的万吨级、10万吨级和30万吨级,吨水电耗从10千瓦时以上降至3千瓦时以下。“成本更低了,处理过程也更加绿色低碳。”杨波说。 

32年,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串起了“膜”术师的时代之梦。而这背后,是高从堦和研发团队无数次的尝试与努力。

研发:汇聚一群着“膜”的人

一辈子,一张膜,一条路上走到底。

这是高从堦的人生写照,更是获奖项目研发团队中许多人的追求。

“我们是一群着了‘膜’的人。”杨波笑称,“没有这股专心致志的钻劲儿,是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果的。”作为杭州水处理原总工程师,她从上世纪90年代初投身膜技术领域,退休卸任后继续发光发热担任首席顾问,仍然是和这张膜打交道。三十二年“膜”一剑,个中甘苦谁人知?

“就拿制图来说吧,那时候没有电脑,都是手工制图。领导说‘这个思路行不通,调个头吧’,我们就得整张图纸重新画。哪像现在这样,复制粘贴一下就解决了。”杨波回忆说,后来数字化工具的应用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但他们却并没有觉得轻松,因为“野心也越来越大,总想完成更多的工作,实现更高的目标”。

杭州水处理研发团队在高从堦、杨波和现任总工程师吴雅琴的带领下,立足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业节能减排与资源化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海水淡化、工业水循环及资源化、液体分离膜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了一系列膜产品、膜装备、膜法水处理技术等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膜法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解决方案。这些工作也为项目成功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发过程中,杭州水处理、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终于实现了高性能液体分离膜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及其在海水淡化、废水资源化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用合作伙伴的话说,彼此都是一群着了“膜”的人。

应用:催开一株有“膜”力的花

“我国的膜技术和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为解决问题而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杨波说。

杭州水处理在膜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方面一直不遗余力。一方面解决水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推动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项目团队聚焦大型膜法海水淡化工程集成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在大型海水淡化系统的节能降耗工艺研究、反渗透单机装置设计与制造、国产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在国内外建立一批大型、超大型膜法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催开了一株有“膜”力的应用之花,香飘海内外。

应用该新型膜法水处理技术,杭州水处理已建成目前国内最大的膜法水处理系统——浙石化25万吨/日海水淡化系统,单机规模可达到3.5万吨/日。同时,项目成果还成功走出国门,走向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3年2月,杭州水处理签约阿尔及利亚3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这是由中国企业进行独立设计并提供海水淡化核心工艺包的最大的国际海水淡化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稳定的淡水供应,受益人口预计可达200万人以上。

项目成果还在工业废水资源化方面大放异彩,覆盖化工、电镀、印染和造纸等领域,取得了环境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应用项目成果建设的山东某新材料企业2万吨/日废水分盐资源化零排放项目,每年可减少COD(化学需氧量)排放1400吨、氨氮排放252吨、氯化钠排放23070吨;在广东佛山某印染园区建设的废水资源化分盐项目,通过高效分离硫酸钠和氯化钠并制成元明粉、酸、碱,部分替代印染固色剂,真正实现园区废水零排放和高值化资源循环,助力企业年盈利300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娃哈哈和农夫山泉的第一套装置,用的也是杭州水处理的技术。我们一直不断扩大技术应用场景,目前实现了海产品养殖、船载海水淡化系统、海上钻井平台海水淡化系统的突破。”杨波笑着说,“道高一尺,‘膜’高一丈。消除淡水‘盲点’,始终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这也是高从堦院士和他的团队最朴素的愿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