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新闻专题>中化集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详细

中种公司注重提高科学发展执行力 做强做大水稻种子产业

时间:2009-05-15

 

       中种公司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着重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坚持改革创新、解决突出问题、提高科学发展执行力,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大功夫。公司领导班子深深体会到,依据水稻种子业务在本公司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产业现状,在突出营销、拉动研发的同时,必须强化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形成上下游衔接、功能协调配套、运行高效的水稻种子产业链,再造竞争新优势,做强做大水稻种子产业促进公司在国内国际种子市场的份额上一个新台阶。


       经过认真查找分析,认为目前制约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自身拥有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偏少,对现有种子生产基地的控制能力较弱,不适应公司水稻种子业务快速发展、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究其原因,一则由于国内优势种子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争夺大多已物有所主,难以为我公司所用;二则由于公司长期以来采用委托生产制种方式多,往往易受被委托方的约束甚至干扰,难以有效控制生产面积;三则由于近年来水稻种子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导致农民不愿制种,难以落实面积;四则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种子生产缺乏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难以保证水稻制种产量与质量。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公司找到了解决水稻种子生产基地长期短板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操作路径。


       确保水稻种子业务的快速发展是第一要义。水稻种子业务既是公司发展战略中三大核心业务之一,又是极具增长潜力、成为公司目前发展最快的业务板块之一。当下全国水稻种子生产面积已从以往最高峰的每年160万亩,下降到2008年的94万亩,面积萎缩达41.25%。但是,在减少的这些种子生产基地中,不乏气候条件和群众基础均较好者,这就为公司快速建立自己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提供了低成本扩张空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确保水稻种子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必须抓住机遇,在建设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大幅增加生产总量、提高产品质量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子生产基地的管理者应该以选用本地人才为本。因为他们熟悉当地的天时地利、乡情村情民情,有利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也有利于取得制种农民的信任。二是以生产技术人员为本。生产技术人员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既是上传下达信息和意见的关键环节,又是生产技术的直接推广者。关心爱护生产技术人员,调动生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落实推广生产技术和维护生产基地的稳定至关重要。三是以农民为本。农民是直接种子生产者,只有让农民得到实惠,才愿意多生产种子,才能生产出好种子。


       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必须充分运用好多种资源。做好全方位协调工作,才能有效掌控种子生产基地,实现在当地进行可持续种子生产的目的。据此,公司在建设种子生产基地过程中,应优先选择曾经长期从事种子生产的地区,以避免因农民对种子生产技术掌握不到位出现产量低、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其次,要考虑当地政府对发展种子生产基地的积极性和支持力度。种子生产涉及千家万户,离开当地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就难以实现种子生产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要适当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状况。一般说来,当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民因生产种子的比较效益走低,普遍不大愿意制种;当地大批农民有外出务工习惯的地区,因缺乏劳动力,也难以支撑种子生产。根据以上实际情况,公司目前应着重选择那些经济不太发达、气候条件适宜、干群基础较好的地区,扩大发展种子生产,扎扎实实建立稳固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


       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地方政府讲政绩,就有推广发展种子生产的需求;农民要增加收入,就期望产量高、收购价格高;公司要效益,就企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出更多的优质种子。尤其是农民与公司之间,是直接的利益关联博弈双方。显而易见,公司只有在突出助农、惠农的基础上,兼顾双方利益,种子生产基地才得以持续稳定发展。为此,公司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的力度,以大幅度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比较收益就会增加;质量提高了,终端销售价也会提升,农民与公司的利益就可能得以兼顾,就能够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使种子生产基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


       中种公司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组织管理层和全体员工谈认识、查问题、定措施、谋发展,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重在提高公司科学发展执行力,突出经营理念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和技术路线创新,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战略规划,准确把握企业和行业发展规律与趋势,把狠抓当前生产经营、落实扩大优势种子生产基地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做强做大水稻种子产业,着力打造企业品牌,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和种业“国家队”形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