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浙化院历经一次北上、两次搬迁、三建所址、七易其名,创造了上千项科研成果,为浙江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张建君
浙化院院长
11月18日,浙江省化工研究院(下称浙化院)70周年创新发展总结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浙江省政府副省长高兴夫,任其龙院士等出席大会。宁高宁董事长亲笔寄语浙化院,写下“在浙里,创造奇迹”,浙化院新的征程由此开启。
半世纪风雨跌宕,七十载扬鞭奋蹄。70年来,浙化院历经一次北上、两次搬迁、三建所址、七易其名,创造了上千项科研成果,为浙江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科技报国,攻坚克难济民生
历史的时钟拨回到70年前。1949年12月,首届华东工业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在浙江建立一个化工试验研究基地。经过紧张筹备,1950年2月,浙江化工试验所(浙化院前身)正式投入运行,研究宗旨是立足浙江资源,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需求问题。成立之初,12间平房、200石大米、一些普通的玻璃器皿和几件残缺不全的分析化验仪器,就是浙化院的全部家当。在这样困苦的条件下,科研人员毅然开始 了最初的课题研究。
1961年,经过10年发展,浙化院由最初的3人扩大到400余人,研究课题涉及肥料、农药、无机、有机、高分子、微生物、氟化工、分析、情报等领域,研发体系基本建立,研究能力大幅提升,具备了承担解决国家科技重大需求和与国外先进水平同场竞争的能力。
1960年,浙化院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过氯酰氟制备研究”,项目负责人由章元济先生担任。他在1949年就加入浙化院,是第一位研究员,更是中国氟化工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这一研究项目技术难度高、危险性大。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经过四年艰苦研制,开发了氟磺酸路线制备过氯酰氟的工艺,通过反应机理分析和抑制副反应发生,获得95%的高收率,超过了当时的国际水平,被评为浙江省重大科研成果。1970年,凭借过氯酰氟氟化剂技术,章元济代表浙化院参与 了由燃化部下达的对抗皮炎新药“肤轻松”的联合攻关任务,与中科院微生物所等五家单位一起,经过近五个月的协同奋战,胜利完成任务,填补了我国激素产品的空白。
上世纪60年代初,为解决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国家考虑用聚氯乙烯树脂纺丝生产氯纶纤维布,并准备引进日本专利技术。这一消息被日本留学归来、在浙化院担任高分子室主任的吴东侪先生闻知后,他主动请缨,“不需要花外汇,我们自己开发”。经过一年艰苦攻关,项目组成功研制出聚氯乙烯纤维专用树脂并投入生产,纤维质量达到日本同类水平,被命名为“华东12型树脂”,成为国内首例聚氯乙烯干法纺丝用树脂。
就这样,浙化院各个领域的专家以“科学报国”为使命,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守科研本分,埋头攻关,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浙化院有10项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对浙化院三十年艰苦创业的最好总结,也是对所有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奉献祖国的最高褒奖。
科技兴国,锐志改革立潮头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吹响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在浙江这块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浙化院的科技体制改革从8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
早在1980年,浙化院就率先向浙江省政府提出“要求试行扩大自主权的报告”,先后出台了“科研合同制暂行规定”“经济收益留成、奖励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鼓励和激励科研人员主动走出实验室,将科研成果推广到企业进行产业化,实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丰收。
起初,科技人员不 了解产品的市场行情,对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估计不足,转让价格被压得很低;此外,当时很多化工企业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都比较弱,只愿意做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对于产品比较新、技术难度大或者投资大的科研成果并不感兴趣。面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困境,大家积极谋划出路,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干”,即自己搞生产、卖产品。于是,浙化院出台 了鼓励成果自行转化的相关政策,一批准备“自己干”的公司在课题组的基础上成立起来。
就这样,一批科研人员脱下白大褂、穿上帆布服,从实验室下到工厂车间,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兼技术员和操作工,有时还得是机修工,将研究成果不断变成产品;还有一批科研人员,穿上西装领带,走进客户的办公室,为他们介绍新产品,成功打开国内外市场。
从哈龙1301、高温密封胶、硅烷偶联剂,到氟节胺、氟涂料、ODS替代品、三氟产品,浙化院的科研项目转化为一个个高科技新产品,一家家科技型公司也顺势成立,杭州富时特、金华华森、禾田化工、蓝天环保……在世纪之交,浙化院实现“四个一”的突破:科工贸效益第一,进出口额度第一,全国地方院所综合实力第一,成为唯一一个拥有两个国家级研发中心的地方科研院所,并成功转制为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集团。迎着科技改革的大潮,浙化院科技产业和研发创新协同发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科技强国,科学至上谱未来
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3月,宁高宁董事长的“科学至上”万字长文,吹响了中化集团全面转型升级的号角,浙化院的创新激情也再次被点燃。作为中化集团旗下专业的科研院所,浙化院理应主动担当,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助力公司转型升级。
近年来,中化蓝天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浙化院软硬件实力得到质的提升。研究人员硕博占比提高到60%以上;固定资产投入持续增加;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新建11个专业重点实验室、1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瞄准国家科技前沿,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一批领先的科研成果不断从实验室里孵化出来,部分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逐步实现了从仿制到创制,从跟随到并跑甚至领跑的飞跃。
2015年,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成为浙化院又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以构建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创新研发体系,开发自主产权替代品及关键技术为目标,新搭建含氟温室气体大气环境性能评价平台和应用研究平台,已经建立起包括前瞻性和基础研究、创制合成、工艺创新研究、应用研究和资源化利用和处置的含氟气体全生命周期的研究开发体系。该实验室的建设,标志着浙化院成功地从臭氧层保护拓展到应对全球变暖的研究领域。
如今,站在新时代更高起点,浙化院将坚持“科学至上”理念,聚焦氟化工,致力于含氟温室气体替代及控制处理国家重点实验等五大创新平台建设,为中国氟化工事业的腾飞注入持续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