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封面
  • 杂志目录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浏览情况
  • 往日期刊
  • 主办
    中化集团办公室
    总编辑
    阳世昊
    副总编辑
    郭凤琳
    编辑
    苏 静 梁晓亮
    刘 昕 贾宁远
    设计统筹
    王向东
    编辑部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28号凯晨世贸中心中座1116室
    电话
    010-59568487
    010-59568098
    传真
    010-59568890
    邮箱
    发送对象
    公司员工
    印刷单位
    京平诚乾印刷有限公司
    印刷日期
    2021年03月10日
    印数
    10300册
    本刊文章版权受法律保护,如欲转载,请与《新中化》编辑部联系

以新破题促发展 勇毅笃行谋新篇

文/

刘红生

专访化工事业部总裁刘红生

回首2020,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化工事业部全体员工上下一心、逆势而上,奋力追赶年度目标并取得成效,经营业绩再创新高,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和业务协同等方面成果显著。展望2021,化工事业部将抓住“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和两化重组的新时代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重点战略项目落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立志为中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作出新的贡献。

2020年4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叠加原油价格暴跌,化工行业经历了一轮“至暗时刻”。 化工事业部采取了哪些举措,化解市场挑战和经营压力,最终实现了全年业绩的逆势增长?

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复杂的外部环境给化工行业带来了极大挑战。“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化工事业部全体员工的奋斗下,我们最终克服困难,成功实现全年业绩大逆转,经营业绩再创历史新高,兑现了年初对集团的经营业绩承诺。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快速决策部署,全面复工复产。疫情蔓延初期,化工事业部高度重视、迅速响应。去年1月23日,除夕当天,下发疫情防控紧急通知,2月3日、14日召开党委会进行部署,全面摸排物流、原材料、客户需求、生产运营等方面的影响并积极控制风险,最终实现快速复工复产。2月8日至2月28日,重点工厂装置产能利用率从53%快速回升到86%,全年高位平稳运行。

2020年,化工事业部5000吨芳纶项目投料试车成功

二是下达冲锋目标,发起全面冲击。2020年下半年,国内疫情得到控制,防控进入常态化,行业逐步回暖。8月,杨华总经理亲临化工事业部督战,党委会多次讨论、深入研判,制定了极具挑战的冲锋目标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对全年业绩发起全面冲击。

三是明确经营方针,主动调整策略。面对外部环境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事业部业务团队保持了高度敏锐性和敏捷性,主动把握经济企稳和行业变化机遇,迅速调整经营措施,力保完成冲锋目标。从采购策略来看,面对市场波动,我们抓住原材料价格底部空间,主动加大采购储备。2020年,高性能及中间体、聚合物添加剂、氟化工原料采购分别节约5800万、9000万和7000万元;在经营贸易采购方面,提前预判ABS等产品的市场行情,灵活调整采购策略,在上涨中获得超额利润,同时在市场调整时未出现巨大风险。从技术和成本端来看,各业务单元持续开展技术改造,挖掘装置潜能,降低生产成本;事业部积极落实降本减费各项工作。从销售策略来看,我们把握市场行情,抢抓机遇,通过灵活定价策略、优化产品结构等,不断寻找市场机会。例如,聚合物添加剂团队利用市场地位,防老剂产品内贸提价35%;高性能及中间体业务团队抢抓环氧树脂下游风电、5G市场扩张机遇,全年毛利较2019年大幅提升82.5%。

去年化工事业部在科技创新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建设和投入,取得了哪些成果?

科技创新能力是化工事业部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事业部全面转型成科技驱动的创新型精细化工公司的坚实基础。

从科技投入来看,2020年化工事业部科技投入达12.1亿元,同比增长22%,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速;引进科技人才177人,强化研发力量;设立工程化技术创新中心平台;按照IPD管理理念,建立项目管理评价和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完善创新体系。

从科技产出成果来看,2020年,事业部申请专利342项,较上一年增加61项;授权专利129项,较上一年增加3项;鲁西集团、安徽圣奥入选工信部2020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榜单;十多项科研成果荣获石化行业科技、专利大奖。

从产业链布局与研发突破来看,近年来,化工事业部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绿色工艺为核心,持续加大研发项目攻关力度,为事业部产业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中化连云港产业园为例,目前在建的15万吨/年双氧水法环氧氯丙烷生产装置,由化工事业部自主研发,为世界首套,具备显著的清洁生产和综合竞争优势,可有效推动行业的绿色清洁化生产水平;连云港促进剂一期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绿色技术,从工艺源头着手,可彻底解决三废问题,项目也已进入建设阶段。

2020年,围绕尼龙66和促进剂等新材料产业链布局,事业部多个研发项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产业化阶段;六氟丁二烯、芳纶下游衍生物等重大项目亦取得阶段性成果。

目前,全球生态环境仍面临巨大挑战,绿色发展已成化工行业共识。化工事业部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有哪些实践?

可持续发展是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过去的一年里,化工事业部携下属企业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向成为精细化工行业绿色发展典范的目标不断努力。

系统化推进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搭建科学量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机制,是化工事业部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最大的亮点。去年,中化国际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化国际董事长杨华任委员会主席。公司发布了6项可持续发展政策,并从信息披露、ESG管理、指标管理、品牌价值等方面制定了41项可持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打造责任竞争力。

同时,中化国际以中化集团“企业价值四要素”理论为指引,综合考虑央企社会责任的量化评估模型,开发适用于中化国际的ESG价值量化评估机制,实现货币化评估经济、社会、环境的价值,更好地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有效性,寻找指标背后的管理差距,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及最佳实践。

此外,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绿色制造”“可持续供应链”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工作方法。

保障城市安全发展。坚定不移推动扬农集团、中化蓝天下属工厂“退城进园”进程,关停位于市区的生产装置,保障城市安全发展。同时,我们也以“退城进园”为契机,在新工厂建设中升级安全环保治理,为产业绿色转型赢得先机。

积极开展碳减排行动。我们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不断开发和改进产品绿色工艺。存量产业在能源替代、用能优化、梯级利用、工艺改进、设备改造升级、生产过程优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中化国际为例,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9年同口径减排达21万吨。

建设可持续共赢网络。持续完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强化审核评估以提升供应链上的环境、社会效益。我们发起中国化工行业首个可持续供应链伙伴网络,构建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物流、可持续服务、可持续创新为一体的全球化工供应链伙伴圈。

中化蓝天HCFC-123装置搬迁后一次性试车成功,实现退城入园,异地新生

去年6月,鲁西集团正式加入化工事业部。目前在业务融合与新战略项目落地等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

自鲁西加入中化大家庭以来,化工事业部加速推进融合,发挥协同效应,双方产生了优势“补强”的化学反应。

在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方面,通过多措并举,顺利化解了山东省煤炭指标压降对鲁西集团生产经营带来的巨大挑战,解决聊城基地产业发展瓶颈,一是全力开展技术攻坚、使用清洁燃料——兰炭替代煤炭;二是建成山东省最复杂、聊城市最大的变电枢纽以引入外电;三是缓解了指标压力。

在推动战略落地方面,充分发挥聊城园区的产业优势,稳步推进尼龙6、高端氟材料一体化、双酚A等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目前各项目外部审批正在快速推进。

在工程化技术平台建设方面,以鲁西为平台的中化集团工程化技术创新中心已经成立,重点承担在工程化技术创新方面的跨事业部协同创新,目前正以沈阳院和中化蓝天的合作项目为试点,探索运行机制。

在促进协同发展方面,推进以权责体系为重点的管理对接,同时全面铺开鲁西与“两化”和事业部内部产业、财务、HSE等领域的协同工作。

2021年,中化连云港产业园将形成一体化雏形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与此同时化工行业也正经历着一场深远的变革。您是怎么看待化工事业部未来面临的经营环境,又该如何把握、抓住进而引领发展机遇?

“十四五”规划指引,为事业部明确了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方向。整体来看,未来我们面临的机遇要大于挑战。

首先,我国的化学工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资源承载能力逼近极限,落后产能加速淘汰,HSE政策持续收紧,高规格一体化产业园和绿色工艺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

其次,随着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化工行业将逐步回暖,上游炼化产能大规模释放,我们所在的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这将是一个行业内技术快速突破、充满机遇的环境。

再者,随着经济复苏,新基建、新能源汽车及家电等事业部主要产品的下游应用行业迎来复苏,有望带动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

作为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化工事业部肩负着推动中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使命。我们要站在“肩负中国化工新材料历史使命”的大目标上,紧紧抓住“十四五”与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契机,打造出一批拿得出手、引以为傲的核心产品,为中国的高端化工制造作出新的贡献。

去年,事业部5000吨芳纶项目克服疫情影响,投料试车成功,该项目将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市场垄断,公司将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全球第三大对位芳纶生产商和供应商。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夯实成果转化,加强重点研发项目攻关,为化工事业部奠定扎实的产业化基础。

聚焦2021年,西方经济体对华政策的不确定性伴生国内外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叠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走向尚不明朗。面对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化工事业部将坚持既定战略不动摇,一是要继续坚持不懈走科技创新的道路,二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三是要坚持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四是要坚持机制体制创新。

2021年,化工事业部将开展哪些重点建设项目?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2021年是战略落地的关键之年,化工事业部团队将充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严格管理、紧密配合、深挖协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障项目顺利投产达产。

第一是决战徐圩,实现连云港产业园项目的阶段性投产。连云港产业园是我们创业的热土与奋斗的战场,也是化工事业部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2021年,我们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力争总投资较可研压降10%,确保碳三产业链中酚酮、环氧树脂、ECH实现投料调试,ABS聚合项目实现落地,聚合物添加剂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连云港基地形成一体化雏形。

第二是攻坚聊城,全面开展化工新材料与高端化学品项目。我们要充分发挥聊城园区的产业优势,在进一步争取煤炭指标的同时,稳步推进以尼龙、甲酸/DMF、有机硅和乙烯下游一体化项目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产业化项目落地,进一步完善聊城基地产品线。

第三是齐头并进,推进新材料、新能源项目建设。我们将依托仪征和中卫园区的区域优势和产业资源,拓展工程塑料产业;全力推进塑料助剂并购项目;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坚定推进锂电池、锂电材料等新能源战略项目。预计在今年,骏盛产能将稳定运行并实现销售;正极材料将加快重点领域新产品的认证推广;2万吨/年电解液装置力争销量突破;六氟磷酸锂装置全力冲刺产能,实现满产满销。

未来,化工事业部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还会有哪些探索?

体制机制改革是化工事业部实现向科技创新驱动、创新型精细化学公司转变的必由路径。我们要在坚持国有企业属性的前提下,以无限接近市场为导向,不断推进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团队激情和战斗力,持续为企业赋能。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激励员工主动承担风险、自愿走上业务一线、进入战斗序列,以战绩论英雄;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手段,让核心员工和公司的发展统一起来,共同追求长远目标。

今年,化工事业部将以“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为契机,在事业部各层级进一步打造中长期激励机制,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增添动能。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我们计划从上市公司总部层面增加员工持股比例和参与范围,在下属BU及业务层面尝试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鼓励创业团队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新近加入事业部的鲁西集团,今年将研究和适时启动股权激励方案;沈阳院将依托“科改示范行动”推动员工持股落地。

在科技激励机制方面,我们将探索试点企业工资总额备案制,搭建包括岗位分红、项目分红、创新激励基金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激励体系。以项目分红为例,该项激励针对科技项目团队,每年可从科技成果的营业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予以奖励,借此途径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浏览: 220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