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的金融”

文/

杨林 中化集团总会计师、金融事业部总裁

“好的金融”应该是服务,实实在在的服务,服务于与美好生活有关的人,有关的产品与产业,有关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或许可以叫它“新金融与美好生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描述现代金融的作用: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资本集聚)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大生产、大流通、高科技发展进程中,从传统信贷发展起来的现代金融以强大的创新动力创造出债券、股票、外汇、保险等日益丰富的金融工具,其力量越来越强大。它可以改变公司实力、国家地位、世界格局,也可以制造出让人紧张、疯狂、绝望的金融危机。历经风雨,金融的力量不但未被削弱,反而日益壮大,趋向“好的金融”。

对中国金融业来说,2017年是与过去迥然不同的一年,这一年的高频词汇是 —— “脱虚向实”和“回归本源”。的确,中国金融行业改革开放后步入快车道,但也有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将大部分精力花在寻找套利的机会上,而不是解决客户对金融的需求问题。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公众对金融的评价相当一致,即“脱实向虚、金融空转”。究其原因,有人说是因为金融贪婪嗜血、嫌贫爱富,但以商业逻辑上考量,这却是金融资本追求配置效率和资产安全的客观表现,也是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以为,上述问题的出现,是金融业的资本杠杆这一行业天然属性与服务社会生产与消费这一功能属性在长期运作中出现失衡而导致的结果;也是金融行业在逐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逐渐忘却了服务这一金融行业本源的初心,过度沉迷于加杠杆游戏,导致金融资产泡沫越来越多,而一旦泡沫破灭,则跌入金融危机深渊,万劫不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有一本书叫《金融与好的社会》,将追金逐银的金融活动与好社会联系起来,将金融提升到道德的高度,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一定会有这样一种金融,它的存在有助于实现人、经济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金融也是有理想的,金融的本源就是服务实体,就是带着利他主义精神的。十九大为中国金融行业发展定调,我们看到了“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向,更看到了美好生活、制造强国、美丽中国、投资创新、金融改革给金融业回归本源创造的无限机遇,产业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必将蓬勃发展。中化金融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现超越发展。

中化的金融业务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获取的金融牌照多因偶发机缘,战略方向不明确,各牌照与产业的联系不紧密,在大金融行业尽享金融杠杆餮饕盛宴的大背景下,各牌照只能以赚钱、生存为目标,以在加杠杆市场中分利为手段,竭力在飘忽不定的市场中拼杀,导致两种结果:一方面,探索发展出一些完全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业务,从实践中摸索出一条以服务特定产业为本的发展之路,具备了很强的市场化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一些业务因属于跟随加杠杆性质,缺乏服务功能、缺乏与产业或终端客户的紧密联系而生存根基不稳。同时,因缺乏统一的战略引领,各牌照限于有限功能各自为战,缺乏围绕客户展开全面服务的协同能力,金融服务集中于债性融资,缺失产业金融投资能力,缺乏将资产转化为金融投资者需求的金融产品的能力,缺乏金融产品营销能力,缺少动力应用先进科技技术改造业务模式。总之,中化金融业务市场化发展水平不高。

2017年中化金融业务取得了不俗的经营业绩,创造出近年来最高的成长幅度。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探索新时代下该怎样做金融,怎样回归金融本源,怎样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实践的成功与挫折给我们的共识是:“好的金融”应该是服务,实实在在的服务,服务于与美好生活有关的人,有关的产品与产业,有关的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或许可以叫它“新金融与美好生活”。

我们做有温度的金融。最近经常听到这样的争论:未来到底是传统金融的天下,还是金融科技的天下?其实这是个伪问题,是典型的B2C思维。未来应该是C2B,是用户的天下,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以用户为核心构建服务生态。用户层面的感受将是更加透明、便捷与普惠。普惠金融中的普,不是在某村、某个合作社建立一个标杆,而是指真正的规模化。今天的中国,移动支付不但非常普及,而且非常实惠。在美国这样金融发达的国家,收单费率仍然高达3%,而中国的支付费率已经降到了千分之六甚至更低。移动支付也很安全,传统银行卡的资损率是万分之二,而移动支付仅百万分之几。既普且惠,既安全且好用,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数亿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数字技术带来的不止是支付的便利,而且是史无前例的信用积累速度。实体经济不仅包括大企业这些主动脉,更有如毛细血管般千千万万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和创业者,而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关键障碍就是信用缺失、信任缺失。现代数字技术使金融有能力穿透个体企业的信息屏障,从供应链整体把握信用,以供应链大数据对抗个体信用风险,金融终将走下“高大上”的神坛,走进众多的中小企业和遍布城镇乡村的千家万户。

我们做有责任的金融。这个责任就是以良心和使命服务于与美好生活有关的一切。中国用20年时间实现了别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成就,也产生了超过环境负荷的污染物。发展要提速,环境治理更要加倍提速,这才是协调发展,而协调发展需要金融的力量。利用金融的资本集聚和产业投资功能,利用金融的资本杠杆和资本分层技术,在满足多层次投资者资本收益的同时,将众多的社会资本汇聚于有利于环境可持续的产业、产品和技术,运用市场化的管理手段、治理机制让“聪明钱”发挥作用,让资本在市场的选择中发挥择优汰劣的作用,在把握住资本良心的同时,将资本配置出效率。

我们做回归本源的金融。金融的本源是资金媒介服务,金融企业的所有努力和一切资源都要围绕着两件事做文章:一是抓住经济实体的资产,为其融资,二是抓住有钱人的钱袋子,为其理财。这个过程必须有效率,即以最短的路径完成这一过程,最大限度减少交易成本。这就需要金融企业必须熟悉实体经济运行;必须有将实体资产转化成投资者需要的金融产品的能力;必须努力实现金融产品的多样性、标准化、证券化和数据化,从而提升金融资产的流转效率和风险跟踪能力;必须建立如同工业品营销一样强健的营销体系,把合适的金融产品大规模的销售给有需求的投资者。

以上均是金融业的大势所趋。顺应大势,我们将在2018年着重发力以下领域:

发力消费金融服务。走出同业、走进实业,充分发挥已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业务的潜能,通过建立消费金融生态圈提升市场控制能力,扩充服务空间,追求成为消费金融领域的市场领导者。

发力产业金融服务牌照。抓住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多元发展的趋势,以紧贴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服务、完善产业链金融服务内容为目标,扩充必要牌照,使产业链金融服务牌照系列化,建立未来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机构条件。

发力产品和科技创新。抓住金融资产证券化和数据化的趋势,猛攻金融产品标准化、证券化研发创设,猛攻金融互联网和金融科技,追求以创新和效率站在行业前列。

发力市场营销。市场化企业无不重视营销,中化金融2018年要开始着力打造金融产品营销系统,建立协同系统和机制,让实体资产获取—金融产品创设—金融产品营销成为有机结合的完整链条,追求以“链条优势”压制“单体优势”;让一切接触投资者资源的部门在一致的营销策略下积极行动,让最大比例的实体资产通过“我们的”营销体系大规模的销售出去,减少对其它金融机构的营销依赖。

发力人才战略和机制改革。未来的发展需要太多的创新、协同,想干成一流的事业,势必需要一流的人才,体制机制不能成为阻碍。我们要积极鼓励创建新体制和体制外创新,要有“打破组织、体制和思维的边界,人才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的心胸和决心。

发力金融投资。突破债务金融的思维和能力边界,大力建设金融投资能力,可以多平台赛马,在竞争中让能者脱颖而出,让“聪明钱”机制发挥作用,用金融投资的成功带动更大范围和规模的全面金融服务。

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通讯技术升级都会使金融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当下就是数字技术大变革时代,时代为普惠金融规模化带来了可行性。移动互联正深刻改变金融接触、服务用户的成本和效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结合,正深刻改变了解用户、甄别风险的成本和效率;数字技术的发展,在重构生产经营模式的同时,让金融和实体经济结合得更加紧密。

同时,数字时代是一个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崛起的时代,数字时代的市场化机制将改变商业模式甚至商业精神,随之而来的是不一样的新金融精神——从华尔街之狼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我们做新金融就是要让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产业都能够获得好的金融服务,让金融更有温度、更有责任、更符合发展逻辑,赚钱只是这个努力的自然结果。

2018年,中化金融必定“发”!

浏览: 7068 次